夜,銀月當空,四周的云霧忽涌忽散,襯得月兒似是嬌俏羞澀的女孩兒。天際圣潔的銀輝漸漸悄悄鋪滿了一地。在密州城,雖已是深夜,可依舊家家戶戶燈火通明,異鄉遠歸的學子,遠離故鄉的官員,此時與家人團聚,皆是說不出的感動。
蘇軾輕倚在石桌之上,已有些醉了,骨節分明的手拿捏著盛滿瓊液的玉杯,輕搖慢晃,將酒一口送入口中,豪氣干云。
一想到朝堂之上那些迂腐封建之人的言辭,他不覺得頭疼,自己分明提出的是對國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建議,那些小人卻詬病為我的愚蠢。蘇軾劍眉緊緊蹙起,悶悶地又喝了一杯酒。
“拿筆墨來!”蘇軾對身邊下人吩咐了一聲。過了一會兒,筆墨紙硯便整整齊齊地擺在石桌上,擺在蘇軾面前。
“丙辰中秋,歡飲達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懷子由。”蘇軾唰唰地寫著,靈感似泉般涌,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不禁更甚。此時的他,不見醉態,反而精神頗佳。
“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。”他想要乘著清風,翩翩然去月亮之上,卻唯恐那蒼穹之上冷徹心扉。相傳在那引人無限神往的月亮之上,有一座華麗而又寂寞的廣寒宮,宮中有一位絕色天仙,嫦娥。她每日,或是輕歌曼舞,或是看白兔搗藥,或是看吳剛不厭其煩每時每刻干著重復的工作。漸漸她的心變得滄桑,變得寂寞,變得孤獨。在月宮里,她看著人間的種種一切,看著那些普通人平凡的幸福,不覺羨慕。她想要回到人間,開始后悔成仙,因為,廣寒宮真的太冷,太冷。
“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”這時,月亮轉過朱紅色的樓閣,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,明月淡淡的銀光撒在蘇軾面前的石桌上,也照著毫無睡意的他。他不禁怨怪起這不解風情的月亮,偏偏在自己同家人分離時才圓。可是,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,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,這種事情,自古以來便是不可更改的。
……
宋神宗熙寧九年,八月十五,中秋佳節。
而此時,密州城中的一處僻靜的宅院,卻沒有外頭那般熱鬧非凡,這里清冷異常,連人與人之間。這所宅院的主人,名為蘇軾。
當日一別,與家人至今竟已是七年未曾謀面。想起自家胞弟蘇轍,蘇軾微微嘆了一口氣。也不知,這小子如何了,有沒有給家里人搞出什么麻煩蘇軾皺皺眉,又是一杯酒下肚。他醉眼朦朧地望著天際的那一輪圓月,心思不覺飄遠。
對親人的思念,對當今時事的不滿,對團聚的渴望,復雜的揉捏在一起,填滿了蘇軾心中每一寸地方。
他一捋衣袖,拿起一支毛筆,在剛磨好的濃墨中翻來覆去浸了浸,將筆尖在墨硯邊上稍稍潤了下。
蘇軾口中,喃喃有詞:“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”望著那一輪白玉盤,蘇軾不禁感嘆起來,自己在人間同弟弟有七年沒有相見,不知天上的仙人,是否也會有分別數年不得相見之苦?
蘇軾雖知這只是一個傳說,可他還是十分同情故事里居于廣寒宮的仙子嫦娥。真真是高處不勝寒。
“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”他心滿意足地寫下最后一個字,將筆一扔。他抬頭遙望明月,哈哈大笑……
遙望歷史之詩的上半闋,李白的狂傲、蘇軾的恣意、白居易的灑脫、杜甫的憂愁……他們別具一格的性格脾氣,皆是在多年的感悟歷練中,漸漸形成的。蘇軾因為對明月的感悟,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《水調歌頭》,那我們為什么不行呢?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作文網微信
ID:www_zuowen_com
關于我們 | 營銷合作 | 友情鏈接 | 網站地圖 | 服務協議 | 投稿須知 | 問題反饋 | 聯系我們
京ICP備09032638號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:1101081950號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56762110 舉報郵箱:wzjubao@tal.com
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www.jialitanye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