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晉有陶淵明寫下“夕露沾我衣”與“雞鳴桑樹顛”,北宋有東坡居士吟誦“江上清風”與“山間明月”,如今更是有中學心理老師顧少強以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作為辭職理由……縱觀古今,中國人對悠閑生活的崇尚與向往之情常于字里行間中體現。
本書第七章的題目為“悠閑的重要”,林語堂先生將悠閑與勞碌相較,表達出自己對悠閑生活的喜愛,這或許與他受道家文化影響深刻有關,但我覺得這更與他所處的時代有關。
寫本書時,林語堂正在美國紐約,此時西方國家剛剛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,工業文明日趨成熟,隨之而來的金融行業更是風起云涌,雖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,但經濟恢復后,紐約的曼哈頓依舊忙碌,白領精英們步履不停。林語堂也許對這種快節奏感到嚴爵,發現它最初崇尚的悠閑生活于此難以實現,于是再次品讀中國哲學,回顧歷史長河,在這鬧市中寫下此篇。
那時,身處異國他鄉的林語堂說:“中國人的性情是經過了文學的熏陶和認可的。”誠然,從古代許多著名文人的人生經歷以及創作作品中,我們可以提煉出“盛名多累,隱逸多適”這八字,他們中的多數都有著高尚與自負的心境,寧愿辭官棄祿,不愿與世同流;寧愿歸隱田中,不愿心為所役,由此便產生了帶著浪漫閑適情懷的文學作品,經時間的傳遞為更多國人所知、所認可,悠閑的性情也就油然而生了。
然而上述的悠閑更側重于避世的心態,與當下自然不太可取,若想要更好地融入世界,仍需要積極入世的態度。特別是對風華正茂的少年而言,要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,也要為空閑留白正如本章中所寫:“我們的生活太狹仄了,使我們對精神生活的美點不能有一個自由的視野,我們精神上的‘屋前空地‘太缺乏了。”有時我們跑得太快,往往忽略了或是錯過了諸多值得珍藏的時光與需要停下思考的片刻,精神上的放松越來越少,緊繃的狀態更是在無意識中引發了諸多心理疾病,如此也無益于個人的長足發展。由此可見,在生活中為悠閑留白極為重要。
林語堂先生還說:“勞碌和智慧是根本相左的,善于悠游歲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。”當下的我看來,勞碌與智慧是可相容的,只是其中勞碌的一個度需要我們自己好好把握,該悠閑時依然要放松。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作文網微信
ID:www_zuowen_com
關于我們 | 營銷合作 | 友情鏈接 | 網站地圖 | 服務協議 | 投稿須知 | 問題反饋 | 聯系我們
京ICP備09032638號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:1101081950號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56762110 舉報郵箱:wzjubao@tal.com
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www.jialitanye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