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許多多心理學家一致認為:人的潛意識只能接受并處理來自意識的信息,而不管意識發出的信息是好的還是壞的,潛意識都會統統接受。
這可以從人類的發展史來談。
而在現代,人類脫離了戰爭,脫離了來自于“生命與生存”的威脅。因此,在這個時期,人們開始想著更高層次的目標發展(比如“名利”、“地位”、“權利”等)并想通過理性的方式得到它們——這可以說是人類對于“自我”方面的需求。
這可以說是一個關于價值觀的問題,而正是環境影響了人的價值觀。
這是巧合嗎?就前面的“意識主導大腦”的角度來說,在兩個不同時期,意識都恰巧做出趨向于“主觀意識上的舒適”的決定嗎?
一個被監禁了十年的罪犯被滿刑釋放,并要求改過自新。他對自己未來的生活無非有兩個決定:第一是改過自新,過上平常的生活;第二種是再次犯罪,再一次被抓進牢房——即使后者看起來就像是“精神失常”的行為,但如果這位犯人真的選擇后者,我們又真的就能判斷出他是“精神失常”嗎?這是他主觀上的選擇,原因在在于他自己。
在做出這個決定以后,人反而會心胸開闊,覺得自己又能面對接下來的諸多困難——這同樣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。
這是覺知的能力,此時它與潛意識相互協調,最終達到回歸于“主觀意識上的舒適”的狀態。
作文網專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
但人的大腦為什么會產生意識?產生意識的目的和作用又是什么?意識受何物支配?意識趨向于什么?
在原始時代,恐龍與其它兇殘動物統治著地球,這明顯的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安全。因此,人在此時的一切行為的根本目的無非是求得生存,求得基于“生命的安全”與“生存的舒適”的目標——這是人類本能上的需求。
但通過這兩個例子,我們又難免會有這樣的疑問:為什么在原始時代,人們會產生“本能需求”的意識?而在現代,在脫離了“肉體上的危機”狀態下,人們又為什么會產生“自我的需求”的意識?
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發現,無論是環境的改變,還是價值觀的改變,“本能的需求”和“自我的需求”都反映出了一個共同點:兩者都趨向于“主觀意識上的舒適”。
我想不是的。而真正的答案是:趨向“主觀意識上的舒適”本身就來自于人的潛意識,來自于人的本能。
一個人處在痛苦之中,他出于本能,自然要擺脫痛苦;但以他目前的修德還不能擺脫痛苦,出于本能,他會向外界尋求幫助;但如果還是不能擺脫它,此時痛苦在心中已經不斷積壓,快形成一個極點,此時大腦就會做出一個終極決定:接受它。
但唯一值得討論的是,當人的七情六欲在某一事件某一時刻達到或接近“極點”時,潛意識基于“自我”的需求,通常會采取“平衡措施”,做出理性的“終極判斷與決定”,因而保持人處在“自我”的靈魂之中。
高一:黃凱楓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作文網微信
ID:www_zuowen_com
關于我們 | 營銷合作 | 友情鏈接 | 網站地圖 | 服務協議 | 投稿須知 | 問題反饋 | 聯系我們
京ICP備09032638號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:1101081950號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56762110 舉報郵箱:wzjubao@tal.com
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www.jialitanye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